文殊山石窟的壁畫情況比較復雜,目前有壁畫的洞窟五個,分別是位于前山區的第19窟(萬佛洞)、第29窟(前山千佛洞)及第31窟(文殊寺),位于后山區的第69窟(后山千佛洞)、第73窟(古佛洞)。
文殊山石窟中有不少故事畫,一起來看看吧~
尸毗王本生故事
第19窟(萬佛洞)右壁下《尸毗王本生故事》原圖及線描圖
長方形構圖,畫面正中有一年輕王者,戴淡紅色束發冠,橢圓形長臉,左側面部模糊不清,后有圓形頭光,身穿交領右衽紅色長袍,側身坐于長方形臺幾,左腿彎曲放于右腿上,膝部以下裸露,左手拉扯左大腿肉,右手持刀在割。
畫面右側王者前方有一方形橙色高臺,高臺上有一長幾,幾上有三個物體,最左側應為未打開的竹簡,中間物模糊難辨,邊上應為書籍或佛經。
幾后有一高僧坐于靠背椅上,穿交領右衽袈裟,左手持圓盤狀物,右手模糊,頭后圓形頭光,身后有木質屏風,分三塊,左右紅色,中間為白色,屏風左側畫面上繪綠色垂柳。畫面左側王者右側站立兩人,靠左側一人年老,穿紅色寬袖長服,戴紅色束發冠,臉上表情悲痛,頭后有圓形頭光,雙手合掌而站;另一人年長,也戴紅色束發冠,面部表情平和,穿青綠色交領右衽長服,后有頭光,雙手合掌,面向高僧而站。
畫面后部上邊,天空中一王者形象的人,乘云而來,戴冠,著紅色寬袖服,面部和右手模糊,左手持桃形狀物。云朵下繪三面折帶欄桿,欄桿下鋪紅黑相間路磚。
薩埵太子舍身飼虎(局部 )
第19窟(萬佛洞)后壁下《薩埵太子舍身飼虎》原圖及線描圖
畫面殘損嚴重,左上部飄出一團紅色云朵,云間有一人,戴王冠,乘云而下。
畫面左側中間立兩太子,相對而站,似在對話,右側下部畫幾只老虎,現能看到的有三只,三只虎中間可見有部分人腿,其余畫面殘損不清。
畫面表現的是薩埵太子舍身飼虎的故事?!吧嵘盹暬ⅰ睘橐粋€著名的本生故事,在敦煌壁畫和其他地區的壁畫中多有出現,其故事也見于多部佛典。
圖中殘留畫面表現太子舍身飼虎后,一旁站立的兩個兄弟和三只幼虎、太子以及天上乘云而下的仙人的畫面。
須達拏太子本生
第19窟(萬佛洞)后壁與左壁拐角處下部《須達拏太子本生》原圖及線描圖
畫面左側損毀不清,右側畫一城門,紅色城門大開,城門前有車一輛,車內兩側坐兩人,中間殘缺,無法辨認是否還有人。一人站在車轅左側,左手扶車,右手舉鞭,車轅內一婆羅門在奮力拉車。
畫面上方左側繪柳枝,右側樹從城墻邊伸出兩枝,樹葉為三角形,樹上有云朵一直飄向城墻上部。畫面左側有紅色榜題,有豎行回鶻文題記,已損毀不清。
以樂善好施為主題的本生故事中,“須達拏太子本生”是最流行、最著名的一個故事。見于多部佛典。
圖中殘留畫面表現太子自架一車,載妃和子出城的畫面。
海神難問船人
第19窟(萬佛洞)左壁《海神難問船人》原圖及線描圖
畫面長0.93米、寬0.59米。畫面左下角損毀,左上角繪山水,中間畫船,喻義船在水中,船身為木構,左右有兩翼,頂部為席紋。
船內有兩人,一人穿青衣,左肩半披紅色袈裟,穿過身后搭于右肩,頭頸損毀,殘留頭光,雙手合掌于胸前,高坐船中;前站一人,個頭低矮,戴黑色布巾帽,著青衣,系紅色腰帶,弓腰躬身,雙手合掌,向坐著的人行拜詢問。
畫面表現的是在大海中的一艘船上,海神變身之后向賢者問詢的一個畫面情節。
睒子本生
第19窟(萬佛洞)左壁《睒子本生》原圖及線描圖
畫面右側損毀嚴重,殘長0.75米、寬0.48米。畫面中有建筑一角,有城墻、城門、樹。
中間繪兩人,著雙領下垂紅衣短衫,內著長裙,雙手持長杖,杖一端支于左肩,一端著地,眼神空洞,應為盲人。
左側站一人,白衣長裙,雙手合掌,躬身,面向前。前方殘存卷云紋,繪一佛裸腳踩蓮花,僅存雙腳,此故事畫為睒子本生故事畫。
畫面表現的是睒子盲父母哀傷,向天人作揖的情節,由于右側畫面損毀,不清楚是否還有別的情節。睒子本生,也是以孝養父母為主題的本生故事。
波斯匿王丑女
第19窟(萬佛洞)左壁與前壁拐角處下部《波斯匿王丑女》原圖及線描圖
畫面長1.00米,寬0.50米。畫面中間向左斜畫一排木質柵欄,中間有大門,門內右側有一座建筑,建筑內畫坐佛一身,紅色袈裟半披于左肩,從身后穿過搭于右肩,里邊著綠色僧祗支,雙手交叉坐禪定印,結跏趺坐于蓮花座上,圓形頭光和身光,身后還有向四周發射條形光。
佛右側有弟子一身,圓臉,臉、頸部為深紅色,五官不清,著紅色交領僧衣,左肩披白色田字紋袈裟,雙手合掌面向前方而站,露出白色鞋襪。
佛右側為紅色榜題,內有回鶻文題記,漫漶不清。
建筑后有柳樹,建筑前臺階下,一人面向佛跪爬在地,身著紅衣,身材短小,面貌丑陋。身后站有三人,第一人為一夫人,雙手合掌而站,內穿長裙外穿紅色開巾短衣,高發髻,發髻前有桃形飾品。
第二人是一年輕男子,頭戴圓形高冠,內穿長袍,外穿紅色開巾短衣,左手向下,右手前伸,似拿物品但漫漶不清。
第三人為侍女,著白色長衣,左手向上,右手下指,頭部損毀。
畫面右下角繪一排小山,山前繪房屋的屋頂。柵欄墻外殘存兩身人物,僅存腳部和衣擺,無法識別。
畫面表現的是波斯匿王的女兒,樣貌丑陋,在封閉的宅院內向佛跪拜的情景。左側畫面有損毀,但可看出人物兩身,與院內三人剛好五人,與佛經內容相符。
文章摘編自《文殊山石窟研究》
(敦煌書坊公眾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