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標題:趙充國屯田河湟
記者:王文元
公元前61年,剛剛建立20年的金城郡,遭受空前危機:諸羌“背叛,犯塞,攻城邑,殺長吏”,朝廷上下束手無策。危急時刻,一位年逾七旬的老將毛遂自薦,愿意親赴前線。
他就是西漢名將趙充國。
趙充國,字翁孫,生于公元前137年,卒于公元前52年,享年86歲,隴西上邽人(今甘肅天水市西南),后徙金城令居(今蘭州市永登縣城西北莊浪河右岸)。
1
率敢死隊突擊全身是傷,感動漢武帝
趙充國“始為騎士,以六郡良家子善騎射補羽林。為人沉勇有大略,少好將帥之節,而學兵法,通知四夷事”。這是《漢書·趙充國傳》對他的總體評價。接下來,班固用了數千字,敘述趙充國的事跡。
趙充國家究竟是何時移居令居的呢?令居塞是河西漢長城的東起點,其設置于公元前121年,漢得河西地初置令居塞。大約6年之后,移民充實長城沿線的防御。有人考證,趙充國家就是在這個時候移居到令居,為了守衛家鄉,他參加了部隊,成為一名騎士。這時趙充國23歲。后來,以騎射補羽林郎,入衛京師。
趙充國有著良好的家庭背景,北地六郡的良家子弟,父祖輩都是頗有聲望的人士。趙充國多次參加大戰。武帝時,他以假司馬的身份,跟隨從貳師將軍李廣利攻擊匈奴。誰知,勝利返回途中,卻被匈奴主力包圍數日,軍中傷亡眾多,糧食也吃完了,全軍面臨生死存亡。趙充國率領敢死隊為全軍打開通道,終于逃出重圍。此戰,趙充國全身受傷二十余處。漢武帝親自查看其創傷,感慨不已,拜為中郎,遷車騎將軍長史。
此后,趙充國在朝廷中影響力與日俱增。武帝去世后,與大將軍霍光定冊尊立漢宣帝,封營平侯。
2
見識卓著,武將留下兩條成語
趙充國一生最大的功績在處理羌人的問題上。西漢時期,西北面臨著匈奴、羌人兩大游牧部族的侵襲。以河西走廊地理優勢隔絕匈奴、羌人的聯系呼應,是當時的主要戰略。漢武帝元鼎五年,匈奴入五原(今河套),西羌也發動進攻圍枹罕(今甘肅臨夏州臨夏縣),他們約定攻令居?!顿Y治通鑒》記載:“西羌眾十萬人反,與匈奴通使,攻安故、圍罕?!卑补?、罕二縣,皆屬隴西郡。
元康三年(公元前63年),先零與諸羌種豪二百余人化解仇恨,互換人質,發誓結盟,并逐步開始北遷,蠶食漢羌之間的緩沖地帶。神爵元年(公元前61年),匈奴出動十余萬騎,準備突襲沿邊各郡。漢朝派遣趙充國統4萬騎兵,駐扎在緣邊九郡防備匈奴。匈奴單于聽了這個消息就退回去了??梢?,此時趙充國已經是名將了。朝廷同時派遣義渠安國為護羌使者,處理羌人問題。
義渠安國不察羌人北遷的目的,反而同意了羌人過湟水北進的要求。趙充國提出反對意見,同時建議在金城積谷200萬斛以應對羌人的叛亂,但這個建議被朝廷忽視了。
神爵元年(公元前61年)春,義渠安國的3000騎兵在浩亹(今蘭州紅古)被羌人擊敗,損失大量兵器輜重。
趙充國返回京師后,漢宣帝派人問他,誰可以為將。趙充國毛遂自薦,自信地說:在處理羌人的問題上“無踰于老臣者”。面見漢宣帝時,皇帝問如何解決羌人之亂,他是這樣回答:“百聞不如一見,兵難逾度,臣愿馳至金城,圖上方略?!?/p>
這就是成語“百聞不如一見”的由來。后來,在進攻羌人的問題上,趙充國堅持自己的主張,給朝廷的奏折中說:“失之毫厘,謬以千里,是既然矣?!边@是成語“失之毫厘,謬以千里”的由來。
3
接連上書,阻止朝廷蠻干
公元前61年4月,趙充國抵達金城郡,制定了“全師保勝安邊”的策略,先讓自己立于不敗之地。他先招降分化一部分羌人,然后再重點打擊頑固不化的敵人,對罕羌等采取保護,對先零等叛亂的羌人予以打擊。要打擊先零等羌人,最迫切的問題是如何渡過黃河。史料記載,趙充國采取了夜渡黃河的辦法。為防備羌人半渡而擊,趙充國先分出小部分精銳提前過河。一個夜晚三校騎兵利用夜色的掩護銜枚過河,然后在渡口邊安營扎寨,保護登陸場。次日天亮大軍才正式渡河。
羌人對此無可奈何,只能派遣少數騎兵出來挑戰襲擾,試圖通過騷擾來消耗漢軍。作為久經沙場的老將,趙充國根本不理睬,任由羌人騎兵在外面耀武揚威。趙充國說:“吾士馬新倦,不可馳逐。此皆驍騎難制,又恐其為誘兵也。擊虜以殄滅為期,小利不足貪?!绷钴婈牥幢粍?。
同時趙充國尋找戰機,所部占據四望峽(樂都老鴉峽)、落都(樂都)等地,將戰線推進到湟水流域,并在落都設立了大本營。
然而,朝廷在對待羌人的問題上策略發生了變化,一部分人主張重兵進擊。漢宣帝下令,沿邊各地集合7萬騎兵同時出擊,采取無差別打擊。這個策略竟然成了朝廷上下的共識。
宣帝下詔征求趙充國的意見,趙充國堅決反對,對敵人無差別打擊,這是戰略上不成熟的表現;而在戰術上,用漢軍平原列陣之戰,在山區同羌人作戰,是以自己之短,攻擊他人之長。此戰,非敗不可。
趙充國的奏章到朝廷后卻遭朝廷否決。漢宣帝直接下旨說趙充國畏戰,還將一個外戚派來擔任監軍。趙充國似乎失去了朝廷的信任,但他不以個人榮辱為重,以國家和士卒的性命為重。因為他深知這次進擊一旦失敗,戰爭將延續十余年,國家正在休養生息,無力承擔如此大經濟開支。
趙充國再次給朝廷上書,他說:“臣位至上卿,爵為列侯,犬馬之齒七十六,為明詔,填溝壑,死骨不朽,亡所顧念?!彼攸c分析當時的情形,強調指出,羌人反叛的主力是先零羌等,而罕羌等不過是脅從。他不顧自身安危力呈意見,終于引起了朝堂的重視,漢宣帝最終采納了趙充國的意見。
4
趙充國六世孫,依舊守護河湟
得到朝廷的認可,趙充國按照自己的思路,有條不紊地對羌人發起了攻擊。七月,他對先零羌發起了突襲,大軍直逼先零羌老巢,遭受突襲的先零羌,丟棄輜重畜產,倉皇遁逃,不等漢軍攻擊,自己就亂了陣腳,爭相渡河,溺水而亡者不少。趙充國所部在戰場上虜獲牛羊十萬只,車四千輛,這基本上將一個超大部落經濟基礎徹底打沒了。同時,趙充國采取攻心策略,分化瓦解。到秋天的時候,將戰線恢復到羌人反叛之前,僅僅用1萬人的兵力,就解決了羌人問題。
隨后,趙充國提出了聞名古今的《屯田十二策》,同時還留下照耀古今的《屯田奏》。在湟中地區實施屯田策略,留下一萬步兵在湟中屯田。當時朝廷上下看了趙充國的奏疏后,幾乎是人人嘆服。一年后,河湟谷地屯田大收成效,歸降羌人達三萬多,只有四千多羌人叛亂的殘余困守在南山。趙充國上《請罷屯田奏》,主力撤回,大量屯田將士依舊固守在當地。
1942年,在青海樂都縣老鴉城西五里白崖子,人們發現了東漢時期的《趙寬碑》,記載了趙充國六世孫在河湟地區生活的情形。此時,趙氏家族比較龐大,他們自認為是金城浩亹人,在地方算是豪門,有族人擔任過郡縣要職。趙充國六世孫趙寬,是護羌校尉的假司馬。
一代名將,不僅為西漢王朝留下屯田政策總結《屯田十二策》,而且為后來者處理邊疆問題,制定了“全師保勝安邊”的實施綱領,更是以身作則,留下子孫在河湟地區屯田衛邊。
(中國臨夏網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