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標題:【奔流文化·閑譚】蘭州最早的動物園,超“迷你”,也就養著狗熊、猴子、麋鹿等幾個
據地方志載,蘭州動物園之創設始于20世紀50年代;然考諸史料,早在一百多年前,明肅王府后花園里就“藏”著蘭州最早的動物園,雖然規模甚小,但開隴原風氣之先。
清代陜甘總督行轅及節園平面圖 引自《蘭州市志-園林綠化志》
#1
明肅王府后花園亦稱節園,清代為陜甘總督行轅東花園,民國時期先后為甘肅督軍署和省政府后花園,常用于公務接待,間或向市民開放?!短m州市志?園林綠化志》載,光緒四年(1878)春,左宗棠曾開放節園,“聽任市民游覽”,園內備有茶水數鍋及茶碗百余只,供游人免費飲用。張廣建督甘期間,“時有鶴飛集園內”,算是不請自來的最早一批野生動物,遂于1914年在園內興建來鶴亭,“筑亭引鶴”。1926年,國民軍駐蘭期間,一度將節園辟為中山公園(東園),供市民游覽。地方志中僅有抗戰前該園飼養麋鹿、孔雀等動物之十余字記載,語焉不詳。
蘭州節園內圈養的麋鹿(1933年攝) 引自薛桂輪《西北視察日記》
#2
在民國初年到抗戰爆發前的中外時人的游記中,則對這一小型動物園多有記敘,為后人了解蘭州動物園發展史提供了寶貴資料。
目前所見最早記敘節園內設動物園的民國時期游記,當屬浙江蒼南人林競在《西北叢編》中之描述。1919年2月2日,適逢春節,寓居蘭州的林競應邀至節園赴督軍張廣建之宴會,宴畢乘興游園。其在日記里稱贊“是園亭閣布置,故稱佳絕,而南望蘭山,北枕河流,尤擅奇勝?!蓖瑫r特別記敘了節園內圈養之珍禽異獸:其一是狄道縣(今臨洮)出產之翎毛雞,“甚美觀”;并做了專門解說:“清季於軍事出力人員,得賜戴翎頂,以為殊榮,有花翎藍翎之分,單眼、雙眼、三眼諸級,即此雞之羽也?!逼涠榍嗪3霎a之四角羊,“聞青海一帶,尚有六角、八角者,惟不常見耳?!?/p>
蘭州節園內圈養的青海四角羊(1919年攝) 引自林競《西北叢編》
新疆宣慰使署隨員薛桂輪曾在1933年7月19日的日記里記敘了其經停蘭州時游覽節園及內設動物園之情景,由省政府后門進節園,“亭臺參列,景物頗盛”;園內有鹿囿,薛氏還拍攝了麋鹿漫步之照片,后收入《西北視察日記》一書。
1935年5月初,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邵元沖一行考察西北途經蘭州,下榻節園。其秘書高良佐在《西北隨軺記》中曾簡略記述了節園里圈養的野生動物:“(節園)東北隅長廊曲折,旁有翎毛雞、狗熊等奇禽怪獸數種,圍以鐵絲,皆有可觀?!?/p>
#3
蘭州節園里的小型動物園在外國人眼中又是怎樣的形象呢?
全面抗戰爆發前,美國地質學家馬文?韋勒、弗雷德?薩頓和中國地質學家孫健初一行應邀赴甘肅勘探石油。馬文?韋勒在1937年6月29日的日記里(參見《戈壁駝隊》一書)補記了他們于前天(1937年6月27日)參觀蘭州城內動物園的情景。據他所記,其下榻處東面有一處花園(即節園),“四周有圍墻環繞,這處花園是當地省政府建筑的一部分,但是每逢星期天也向群眾開放,雖然花木不多,但游客卻很多?!瘪R文?韋勒注意到一個特別的現象,每逢節園開放日,“大墻邊總有警察來回巡邏,手槍都握在手中”。他認為,這種嚴格的保安措施顯然不是為了普通游客著想,而是為了省主席的安全。經過歷代營建,節園在中國人審美觀念里已然屬于西北地區少有的園林了,但按照美國人對于公園的理解,城市中的公園應該有大面積綠地,在馬文?韋勒筆下,節園里沒有草地,而且因為氣候干旱,“花木長得都不很好?!倍軌驗楣潏@帶來生氣的則是這座小型動物園——盡管在兩位美國專家看來尚有欠缺,“園中最吸引人的是動物園,園中有一只猴子,兩只狗熊和幾只鹿,飼養得都不太好,游客也任意逗著玩?!?/p>
#4
民國時期的蘭州節園屬于不定期開放(后確定為每周日),時間不湊巧的普通旅行者往往無緣參觀省政府后花園里的這座“迷你”動物園。當年的入園參觀者大致可分三類:一類是蘭州本地游人,逢開放日入園;馬文?韋勒一行正好日程湊巧,遂入鄉隨俗。一類是薛桂輪這樣的因公出差的官方人士,可以隨到隨看。一類是諸如邵元沖這樣的中央大員及隨員,作為省政府貴賓被安排下榻節園,有近水樓臺之便,自然可以每日欣賞園中景色——當然也包括那些野生動物——顯然地方當局將此視為某種特殊禮遇。
1907年7月,北京萬牲園正式對外開放,系近代中國首座公共動物園;1910年6月,南洋勸業會在南京開幕,附設動物園;從存世游記來看,民國初年的蘭州雖然地處偏遠,但地方當局在緊跟時代潮流方面并不落后,至少在形式上搭起了動物園的架子,在不同時期曾圈養展示過鶴、翎毛雞、四角羊、麋鹿、孔雀、猴、熊等野生動物,在近代中國動物園發展史上亦算早期拓荒者之一。當然,由于這座小型動物園地處省政府后院,難以面向百姓常態化開放,受眾相對有限,是為憾事;全面抗戰爆發后該園之發展情況,亦鮮見記載,有待考證。
附記:
民國時期的甘肅省立民眾教育館亦曾飼養過豹、鹿各1只,民國游記未見相關記載,20世紀50年代移交蘭州市動物園。
文·圖丨奔流新聞特約撰稿 史勇
(奔流新聞)